我國大氣揮發性有機物(VOCs)汙染狀況與控製對策
我國大氣揮發性有機物(VOCs)汙染狀況與控製對策
文章導讀
大部分VOCs不僅(jin) 本身具有較強毒性,而且還是影響我國區域大氣複合汙染的重要前體(ti) 物和參與(yu) 物。無論是民眾(zhong) 關(guan) 心熱議的細顆粒物(PM2.5)還是臭氧(O3),都和VOCs有千絲(si) 萬(wan) 縷的聯係。為(wei) 此,特邀我院張新民研究員就VOCs汙染的現狀、來源以及控製對策進行係統介紹。
▲ 來源:廣東(dong) 環保產(chan) 業(ye) 網
近日,環境保護部第七輪次“2+26”城市大氣汙染防治強化督查發現,揮發性有機化合物(VOCs)問題*突出,占本輪次檢查發現問題總數的38.6%。大部分VOCs不僅(jin) 本身具有較強毒性,而且還是影響我國區域大氣複合汙染的重要前體(ti) 物和參與(yu) 物。無論是民眾(zhong) 關(guan) 心熱議的細顆粒物(PM2.5)還是臭氧(O3),都和VOCs有千絲(si) 萬(wan) 縷的聯係。為(wei) 此,特邀我院張新民研究員就VOCs汙染的現狀、來源以及控製對策進行係統介紹。
VOCs
揮發性有機化合物(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,VOCs)是指在常壓下,任何沸點低於(yu) 250℃的有機化合物,或在室溫(25℃)下飽和蒸氣壓超過133.32Pa,以氣態分子的形態排放到空氣中的所有有機化合物的總稱。VOCs不僅(jin) 本身具有較強毒性,還是影響我國區域大氣複合汙染的重要前體(ti) 物和參與(yu) 物。因此,控製VOCs對改善我國大氣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(yi) 。
VOCs汙染的危害性和控製的必要性
VOCs共包括烷烴、芳香烴類、烯烴類、鹵烴類、酯類、醛類、酮類和其它化合物8類。大約1/3的VOCs是有毒的,芳香烴類、酮類、酯類等可以引起皮膚、眼睛、呼吸係統、血液、肝腎髒、神經係統等中毒,如甲醛、苯等。VOCs不僅(jin) 對人體(ti) 有明顯的毒性效應,還具有多重環境效應。VOCs可以和氮氧化物發生光化學反應,形成光化學煙霧;也能與(yu) 大氣中的·OH、NO3-、O3等氧化劑發生多途徑反應,生成二次有機氣溶膠,對環境空氣的O3和PM2.5均有重要影響(圖1)。
圖1 VOCs多重環境效應(左)及近地麵臭氧生成機製(右)(來源: US EPA)
在國際上,美國、歐盟等很早就認識到了VOCs 對環境空氣質量的重要影響,製定和實施了一係列 VOCs 汙染控製政策。當前,我國大氣汙染問題複雜,呈現高汙染負荷、多汙染物疊加等特征,已從(cong) 傳(chuan) 統的煤煙型汙染逐漸過渡為(wei) 以PM2.5和O3為(wei) 特征的複合汙染。2016年國內(nei) 環境空氣質量六項監測指標中O3是**一個(ge) 不降反升的汙染物。因此,必須加快推進O3和PM2.5的協同控製。VOCs作為(wei) PM2.5和O3共同的關(guan) 鍵前體(ti) 物,控製VOCs排放將有利於(yu) 降低PM2.5和O3的濃度,減少灰霾和光化學煙霧汙染事件。
我國VOCs排放特征
1 行業(ye) 分布
我國VOCs排放來源非常複雜,工業(ye) 門類齊全,產(chan) 業(ye) 規模龐大,且VOCs汙染物種類繁多。根據《大氣揮發性有機物源排放清單編製技術指南(試行)》(公告2014年第55號),排放源主要包括交通源、工業(ye) 源、生活源和農(nong) 業(ye) 源四大類。其中交通源包括道路機動車、非道路移動源和油品儲(chu) 運銷等;工業(ye) 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燒和工藝過程;生活源包括生活燃料燃燒、環境管理、居民生活消費、建築裝飾和餐飲油煙;農(nong) 業(ye) 源則包括生物質露天燃燒源、生物質燃料燃燒源和農(nong) 藥使用等。
基於(yu) 上述技術指南和相關(guan) 統計資料計算,2015年我國VOCs排放總量為(wei) 2503萬(wan) 噸。其中工業(ye) 源VOCs排放*多,占總量的43%,其次是交通源排放的VOCs,占總量的28%,生活源和農(nong) 業(ye) 源排放的VOCs量比較接近,分別占總量的15%和14%(圖2)。按行業(ye) 劃分,工業(ye) 源中排放較多的是化工、工業(ye) 塗裝、石化和印刷行業(ye) ;交通源中,道路機動車油品儲(chu) 運銷排放的VOCs較多;農(nong) 業(ye) 源中農(nong) 藥排放的VOCs*多;生活源中家居用品、餐飲油煙和化妝品排放的VOCs較多。
圖2 2015年我國不同VOCs排放源構成
2 區域分布
從(cong) 我國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區域及省份角度看,2015年我國城市(群)VOCs排放量可依據其在國內(nei) 總量的占比,分為(wei) >10%、5%~10%、3%~4%、1%~2%和<1%五個(ge) 檔位(圖3)。其中介於(yu) 3%~4%的城市數量*多,共13個(ge) ;長三角地區VOCs排放量*大,占國內(nei) VOCs排放總量的19%;介於(yu) 5%~10%之間的,從(cong) 大到小依次為(wei) 山東(dong) (9%)、京津冀地區(8%)、河南(7%)和珠三角地區(6%);介於(yu) 3%~4%之間的,從(cong) 大到小依次為(wei) 四川、遼寧、湖北、湖南、黑龍江、福建、內(nei) 蒙古、山西、吉林、雲(yun) 南、陝西、廣西、江西和新疆;介於(yu) 1%~2%的,從(cong) 大到小的城市分別為(wei) 甘肅、重慶、貴州、海南和寧夏;<1%的分別為(wei) 青海和西藏。
圖3 2015年我國重點區域及不同省份VOCs排放量占比
我國VOCs治理重點的確定
厘清VOCs對O3生成的貢獻大小是分區、分類、有序開展O3汙染防治工作的關(guan) 鍵。臭氧生成潛勢(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,OFP)代表VOCs物種在*佳反應條件下對O3生成*大貢獻,是綜合衡量VOCs物種的反應活性對臭氧生成潛勢的指標參數;OFP廣泛應用於(yu) 評估VOCs在某一地區O3生成中的作用;OFP大小決(jue) 定於(yu) VOCs物種排放量及該物種的*大增量反應活性。通過估算不同區域、行業(ye) 排放VOCs的OFP,確定生成O3的關(guan) 鍵源和關(guan) 鍵物種,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重點地區、重點行業(ye) VOCs汙染控製。
1 重點控製區域
根據重點區域對國內(nei) OFP的貢獻來看(圖4),我國VOCs源排放的重點控製地區應包括長三角(15%)、京津冀(10%)、珠三角(7%)和成渝地區(6%),特別要重視山東(dong) (10%)和河南(6%),這兩(liang) 個(ge) 省份對國內(nei) OFP的貢獻與(yu) 重點地區的貢獻不相上下。
圖4 2015年重點區域和不同省份對國內(nei) OFP的貢獻
2 重點控製物種和行業(ye)
依據VOCs臭氧生成潛勢研究結果,提出重點控製的VOCs排放物種和行業(ye) 。
3 重點控製區域
我國主要的VOCs控製措施
國家政策
2010年5月,環境保護部等9部門聯合製定了《關(guan) 於(yu) 推進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工作 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的指導意見》,正式地從(cong) 國家層麵上提出了加強VOCs染防治工作的要求,並將VOCs和顆粒物等一起列為(wei) 防控重點汙染物。我國VOCs控製工作的政策體(ti) 係已初步形成,並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。2012年10月,《重點區域大氣汙染防治“十二五”規劃》出台,把VOCs汙染控製作為(wei)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(jia) 的重要指標,從(cong) 此VOCs的監測市場被打開,VOCs治理正式進入政府視野。隨後環境保護部陸續發布了《揮發性有機物(VOCs)汙染防治技術政策》《大氣揮發性有機物源排放清單編製技術指南(試行)》,為(wei) 開展我國VOCs排放清單提供技術支撐。2014年石化行業(ye) VOCs治理**啟動,主要控製技術為(wei) 泄露檢測與(yu) 修複(Leak Detection and Repair,LDAR);2015年**啟動印刷行業(ye) VOCs治理,主要控製技術為(wei) 濃縮轉輪和蓄熱式催化燃燒聯用。其他它重點行業(ye) 的VOCs治理正在逐步開展。
法律約束
2015年8月頒布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》修訂版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。第四章(大氣汙染防治措施)新增四個(ge) VOCs汙染控製條款,包括含揮發性有機物的材料和產(chan) 品、VOCs有機廢氣治理、建立工業(ye) 塗裝台賬以及泄漏管理等,體(ti) 現了源頭削減、過程控製和終端治理的全過程控製理念。不僅(jin) 如此,在新修訂的大氣汙染防治法中關(guan) 於(yu) 罰則的規定大幅度提高。例如在第七章法律責任中多條涉及超標排放、不治理違規排放等規定。超標排放不僅(jin) 要罰款、停業(ye) 整頓,嚴(yan) 重者還要追究法人責任。
標準管控
VOCs標準管控包括排放標準和監測標準兩(liang) 個(ge) 方麵。概括而言,2010-2015年期間,平均每年發布2-3個(ge) VOCs相關(guan) 標準。涉及物種包括總烴、VOCs、SVOC、揮發性鹵代烴、苯係物、醛、酮、酚8大類;采樣方式包括罐采樣、吸附法和采樣袋等多種方法;分析方法包括氣相色譜法(GC)、氣相色譜-質譜聯用方法(GC-MS)和高效液相色譜(HPLC)等方法。
建議
目前,我國已經具備開展VOCs汙染控製的基本條件,但仍有許多技術細節需要研究:
依據O3汙染的空間分布格局,劃定O3汙染聯防聯控區,開展區域聯防聯控。同時在重點區域探索製定活性VOCs總量減排目標,並完善相關(guan) 排放係數。
建立互相匹配的高精度VOCs和NOx排放清單,以城市為(wei) 單位識別O3敏感性,科學協同削減VOCs和NOx。
研究建立VOCs成分譜采樣/分析標準和指南,加強典型行業(ye) VOCs排放成分譜研究,甄別VOCs活性物種及相關(guan) 重點行業(ye) 。